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3章 (第2/3页)
“你愿意调侃,说明你没有因为春宴上我因谢雁尽而冒犯你而生气对么?那日我确实是为他找你,但今日我这么问不为谢雁尽,只为你。” 裴霓霞这次怔了许久,心中百转千回,在把秦疏桐憋得要打退堂鼓前,她终于启唇:“你上次追问的时候我就知道,我看得出,秦疏桐是一个好人。上次没有告诉你是因为交浅言深,今日却已不同。我愿意将来龙去脉对疏桐解释清楚,但这是一个有些长的故事……” “我今日无事,只要法空寺不赶人。” 裴霓霞这才娓娓道:“寥寥几次相交,你是否觉得裴霓霞性格沉稳,自持娴静?但秦疏桐可知以前的裴霓霞是何面貌?” 秦疏桐当然不知,但从简之维些许态度中能猜出几分。 “如果你已听过传闻,那那些都是真的。齐国公府的裴小姐,从十四岁开始就乐于在各种贵族仕宦聚集的场合出入交际,是长袖善舞,也是如鱼得水,世俗常用来形容此状的一个词是圆滑世故。那些纸醉金迷、五光十色她乐得餍足,这种轻浮的快乐受用起来最容易不过,而在可预见的未来,只要她一如既往,她就可以将这些一直享用下去。更甚者,连婚姻这种关联其后半生的大事也无须她思虑,因为在她出生的那一刻,对象就已确定,还是世所公认的良配。这样的人生,每一步都是可知与安稳。这两个词很迷人,太迷人,以至于将其作为人生最高追求显得如此无可厚非。” “那裴霓霞为何舍弃了?”秦疏桐问。 裴霓霞并不答,只将故事往下续去:“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后,一日她出京踏青,偶然遇到一人,那人惊了她的车驾,她见对方是位出家人,便主动免了对方赔罪,还对其以礼相待,可说是傲慢至极。虽然后来她才知道对方原本就没有赔罪的意思,只因裴小姐当时任意妄为,命车马驶进人迹罕至的野林,差点踩坏了僧者手植的菜蔬,对方自认拦阻得有理有据,没有赔罪的道理。裴小姐第一次见到在野的僧人,既好奇、也颇怀着不齿下交的心思,主动提出去僧者隐居处拜访,僧者便即同意。” “所以她因为这次偶遇的缘分,在僧者的佛理教化中改变了从前的观念?” “前半句不能说错,后半句却不大对。她对僧者有深交之意,僧者却十分淡漠,交谈都是裴小姐问一句,僧者才答一句。直到裴小姐问僧者,既然不情愿和她交谈,为什么同意她来访住处。你猜那僧者如何说?” “应当是顺从因缘,缘来则聚、缘去则散之类的禅语?” 裴霓霞一笑:“那人说,观裴小姐脾性,若不答应怕要失去容身处。” 秦疏桐果然一怔。 裴霓霞继续道:“裴小姐也是你这样的反应,所以她问僧者,出家人不是应该断绝三毒,无所染、无挂碍么?你现在却似起了嗔念,这不是一个出家人该有的。” “想来那僧者没有顺着小姐将经辩下去。” 裴霓霞轻轻一点头:“那僧者反问裴小姐,知不知道世尊释迦牟尼。这裴小姐当然知道,就算是不信佛不拜佛的人也知道些概貌,毕竟初祖达摩在中土创立禅宗之时,就将法脉传承一并宣教,世人皆知达摩是佛传第二十八祖,而释迦牟尼乃是佛教始祖,亦是佛教创始人。僧者又问小姐,知不知道世尊最终如何?裴小姐答,传闻世尊终于涅槃,修成正果,见性成佛。那僧者却说非也……” “哪里不对?” “僧者说,世尊最终死了,每个人的最终皆是死亡。佛是人非神,不外如此。” 一瞬间似醍醐灌顶,秦疏桐一时只觉自己的心跳声盖过万籁。 也许过了很久,又或许只一霎,裴霓霞的话音将他掣回:“这个回复令裴小姐似有所悟,两人再无后话,她随即告别僧者。归家之后,裴小姐仍对那日经历念念不忘,她对佛法本没有兴趣,但她太好奇那个僧人,是怎样的佛经佛法才造就了会说出那些话的一个人?她为了解开这个谜开始读佛经,但佛经艰涩,又有诸多讹误,她便频频去请教那位僧人。僧者一开始还耐心为她释经,直到某日她说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