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章-寒冷與冷漠的差距? (第4/7页)
斷她。 「你太急了。」他說,語調平靜,卻也顯得冷淡,總之就是很經典的北歐冷酷臉。 「對不起,我……」 「雖然你有技巧,但是妳沒有在聽自己吹出來的聲音。」 他繼續說:「妳這樣是在演奏即興,還是只是在模仿柯川?」 一瞬間她啞口無言。 之後每次課堂,他總用這種不帶情緒的方式指出她的問題,一針見血卻從不給太多肯定。 有時她花了好幾天練一段即興句型,自以為掌握得不錯,結果換來的只有一句:「還不夠。你還沒找到妳自己的聲音。」 她心裡常常憋著氣在琴房練習到凌晨,回到房間,整個身體像是沉進無聲的湖水裡。 Fantoft 的宿舍區太安靜了,晚上十點以後幾乎聽不到人聲,只剩自己呼吸聲,像回音困在牆裡揮之不去。 而她原本以為,來到這裡會交到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。 開學的第一週,她甚至還特地記下宿舍公告欄上各種迎新活動時間。她幻想過坐在長桌邊跟來自德國、冰島、巴西的學生交換音樂經驗,或在交誼廳角落用英語聊各自的音樂啟蒙,然後再慢慢認識彼此的生活、文化與背景。 但現實就像她母親給她的回應一樣冷淡,而她只能是默默接受這一切的人罷了。 午休時,她坐在學校餐廳的角落,手裡拿著三明治,看著周圍幾個學生聚在一起聊天。他們用的是挪威語,有時夾雜幾句英語,語速很快,笑聲和表情都很自然。 她試著在某次話題停頓時主動開口,說自己剛來,主修爵士樂,也想知道他們在聊什麼。 「Oh, that’s cool.」對方轉頭對她點了點頭,禮貌地笑了笑,然後又回到原來的話題。 笑聲再次響起,但這次,她聽不懂他們在笑什麼。 有些人會在課後禮貌地跟她打招呼,或在練團時說聲「good job」,但都止於此。她不是被排擠,也沒人討厭她,只是沒有人真正邀請她進入。 這些東西讓他總感覺有一道無形的牆隔著。每個人都像活在自己的語言裡,關係乾淨、分明、親切但不親密。 她開始反問自己:是不是自己太用力了?是不是自己太想「融入」了,以至於顯得刻意? 但最讓她困惑的,是她的長相。 她不是典型的歐洲女生。她的臉孔混著父母的血緣,有著亞洲人的眼睛,但鼻樑挺,膚色偏白,在這裡走在街上常被當成本地人。但只要一開口說英文,她就能感受到對方眼神裡的轉變,不是歧視,是一種的「原來你不是我們的人」。 那一瞬間,她就從「看起來像本地人」變成了「外國人」。 她開始懷疑,是不是自己根本就不夠「歐洲」?是不是來到了這裡,即使臉蛋能融入環境,也只能是個用英文討生活的過客? 日子一天天過去,她試著把注意力全都投入練習,用音樂填滿那種不被邀請的寂寞。 她在琴房一個人吹著長音的時候,會想起母親那句:「妳該有自己的生活。」 在?y 教授冷冷說出:「妳還沒找到妳自己的聲音」時,她的心情卻突然一沉。 什麼叫「自己的聲音」? 她從小在兩種甚至三種語言裡成長、在兩種文化中移動,她是誰?她屬於哪裡? 如果連這一點她都說不清楚,那她吹出來的音符,還能算是音樂嗎?還是只是為了填滿空白的聲音? 有一晚,她練完後收拾樂器時,才發現手因為太緊繃而微微發抖。 她忽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單。 不是沒人陪的那種孤單,而是一種你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真正被看見的孤單。 開學後的幾個月,奕可的日子開始在某種機械式的規律中度過。 每天的課程幾乎排得滿滿,練習、合奏、即興技巧、個別指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